资本市场从不缺戏剧性情节,但这一次的故事主角有些特别。 两位以“分散持仓”闻名的牛散张素芬和夏重阳,竟然在2024年一季报里曝出共同重仓持有同一家3元低价股——陕西建工。 更令人惊讶的是,夏重阳刚加仓260万股网上股票开户,公司股价就暴跌10%,这对被称为“神雕侠侣”的投资者,究竟是看走了眼还是发现了市场忽略的宝藏?
翻开陕西建工的财报,一组数据格外醒目:建筑工程业务占总营收的92%,但毛利率仅有11.78%。 这个数字在建筑行业里不算难看,毕竟行业平均毛利率长期徘徊在8%-12%之间。 真正让投资者困惑的是,在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7%的2023年,这家地方建工企业居然能保持2.5%的净利率,比行业均值高出近1个百分点。 夏重阳的3360万股持仓,相当于押注了1.5亿市值的筹码,而张素芬的1370万股也价值6000万,两人的合计持股已经逼近公司流通盘的3%。
争议焦点集中在股价表现上。 自2023年四季度两人开始建仓以来,陕西建工的股价从4.2元跌至3元附近,跌幅高达28.5%。 特别是2024年一季度夏重阳加仓260万股后,股价又迅速下跌了10%。 有投资者在股吧里调侃:“牛散这次怕是要栽在‘价值陷阱’里了。 ”但仔细查看股东名单会发现,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也在同期加仓了500万股,这似乎暗示着某些机构资金的共识。
公司的基本面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特征。在传统建筑业务方面,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了13%,这与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下滑6%的行业趋势基本吻合。 但石油化工工程业务却逆势增长了18%,虽然这块业务目前仅占总营收的6%,但7.37%的毛利率比建筑工程高出近3个百分点。 有业内人士透露,陕西建工正在参与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改造项目,这可能成为其转型的关键支点。
高股息率是吸引长线资金的重要筹码。 翻开分红记录,2021年-2023年的股息率分别为2.38%、3.73%、3.13%,这个水平在建筑类国企中堪称“优等生”。 以当前3元股价计算,仅2023年分红就达到每股0.094元,远超同期1.35%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。 值得注意的是,公司大股东陕西建工集团持股比例高达54%,这种“一股独大”的结构往往意味着稳定的分红政策。
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状况引发两极评价。 截至2023年末,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4.3%,与上海建工75%、安徽建工77%的水平基本相当。 但细看负债结构,有息负债占比从2021年的38%下降至33%,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从125天缩短至98天。某券商建筑行业分析师指出:“在行业寒冬期,能保持现金流为正已属不易,陕西建工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.3亿元,比2022年多出8000万。 ”
市场对地方国企改革的期待正在升温。 作为陕西省国资委控股的企业,陕西建工在2023年年报中首次提出“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”。 虽然具体方案尚未公布,但资本市场的嗅觉总是灵敏的——就在年报发布后一周,北向资金突然增持了200万股。 有接近公司人士透露,集团正在筹划将部分公路养护业务注入上市公司,这可能改变其单纯依赖房建业务的现状。
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,陕西建工的独特定位逐渐显现。 当多数建筑企业还在房地产产业链上挣扎时,该公司已经拿下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政改造项目。 虽然海外业务目前仅占总营收的2%,但“一带一路”订单的毛利率达到15%,是境内项目的两倍。 2024年3月,公司中标沙特吉赞商业港配套设施工程,这笔价值3.2亿元的订单,或许正是夏重阳敢于逆势加仓的底气所在。
股价与基本面的背离仍在持续。 截至4月30日,陕西建工的市净率仅为0.65倍,不仅低于中国交建0.8倍、中国铁建0.7倍的估值,甚至比ST板块的平均市净率还要低20%。 但翻开股东户数变化,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在股价下跌过程中,股东总户数从2023年三季度的12.8万户减少到9.3万户,筹码集中度提升了28%。 某私募基金经理直言:“现在这个位置,要么是价值洼地,要么就是机构抱团的自嗨。 ”
投资者的疑虑集中在两个关键点:高股息能否持续? 根据测算,若公司维持2023年的分红比例,需要保持至少5%的净利润增速。 而2024年一季报显示,净利润同比下滑了7%,主要源于应收账款计提增加。 不过,公司手握38亿元合同负债,相当于2023年总营收的62%,这为后续业绩提供了缓冲垫。
关于石化工程业务的想象空间,业内人士给出了不同解读。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,2024年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达到8%,远高于建筑行业整体水平。 陕西建工在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积累,使其在榆林国家级能源基地建设中占据先机。 但需要警惕的是,该板块竞争正在加剧,中石化炼化工程等央企的毛利率已经降至6%以下。
社保基金与牛散的持仓重合引发市场联想。 全国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自2023年二季度建仓以来,累计增持了1200万股。 这种“国家队”与民间高手的共振,在A股历史上曾多次出现。例如2020年的三一重工,正是社保基金与牛散共同锁仓,推动股价半年内翻倍。 不过也有投资者提醒,当前市场环境与三年前已大不相同,资金抱团低估值品种可能演变成“低估值陷阱”。
券商机构的沉默态度值得玩味。在近半年发布的23份建筑行业研究报告中,仅有2份提及陕西建工,且均未给出评级。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中国建筑获得了15家机构的“买入”建议。 某不愿具名的分析师透露:“地方建工企业的研究成本高、流动性差,除非出现重大变化,否则很难进入主流视野。”这种市场关注度的缺失,或许正是超额收益的来源。
股东减持动态为故事增添悬念。 2024年4月,公司第三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800万股,套现2400万元。 但同期,通过沪股通流入的资金却增持了300万股。 这种“有人辞官归故里,有人星夜赶科场”的场面,让普通投资者陷入两难抉择。 有市场人士测算,若按当前股息率计算,股价下跌10%相当于股息率被动提升至3.5%,这对长期资金来说反而更具吸引力。
建筑工程行业的残酷现实摆在眼前。 2024年一季度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.5%,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7.8%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陕西建工还能保持订单总量持平,已属难能可贵。 公司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,正在重点拓展市政工程和产业园区建设,这两类项目占比从2021年的15%提升至2023年的28%。 某建筑央企项目经理评价:“地方国企在政府项目上确实有天然优势,但利润空间会被压得很低。 ”
关于估值修复的争论持续发酵。 按照DCF模型测算,假设公司未来五年净利润增速维持在3%,当前股价确实存在20%左右的低估。 但市场更关注短期催化剂——比如6月份即将到来的高分红实施,或是沙特项目的进度披露。 有投资者算过一笔账:如果2024年股息率能维持3%,按3元股价计算,持有两年仅分红收益就能覆盖10%的股价波动。
这场投资博弈的核心网上股票开户,最终落在“认知差”三个字上。 当市场普遍认为传统建筑企业没有未来时,张素芬和夏重阳看到的可能是地方国企的改革红利、3元股价背后的高股息保护、以及“一带一路”带来的订单增量。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,房地产下行周期可能持续3-5年,公司转型成效尚需验证。 截至5月6日收盘,陕西建工的换手率依然不足0.5%,这场静悄悄的价值发现之旅,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证明答案。
中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